内蒙古能源集团安全生产有保障
内蒙古能源集团立足安全生产新形势,以“责任压实、风险预控、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实施穿透式隐患排查、强化高风险作业双重复核、深化应急救护标准化建设等,以精准施策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金山热电公司在开展安全培训与事故演练的同时,在3号机组B修现场,安全管理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安全网格员如同移动的“安全哨兵”,全天候紧盯作业现场;高风险日管控清单将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在炉膛脚手架搭设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血压检测这一细节,更体现出安全管理的细致入微。隐患排查治理同样常抓不懈。工会和安环部联手组织开展“人人都是安全员”行动,鼓励每位职工化身安全风险“侦察兵”,主动识别、上报身边的风险点,成为常态化的“月度安全大检查”“专项安全检查”和“综合性安全检查”的有效补充,形成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从思想武装到实战演练,从B修现场的网格化精准布控与健康前置管理,再到全员深度参与的隐患排查网络……该公司近日成功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最高级)评审,这既是对安全管理的认可,也是对持续提升的鞭策。
锡林热电公司将安全管理深植于365天的日常运营,构建起坚实的安全屏障。在生产现场,“安全责任网格图”清晰标注每名职工的“责任田”。运行人员每天上岗前,必定对照胸前的岗位安全卡确认职责、风险点与应急措施。这种精细化的责任分解,确保安全压力层层传导,人人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该公司还融合线上线下培训提升技能,开展实战演练强化应急能力。创新推行“安全随手拍”重奖机制,鼓励每名职工化身安全“哨兵”,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新丰热电公司在机组检修现场深入开展“三无”活动,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得到彻底消除。参修人员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升级监护”,确保C修平稳推进。严格管控人员密闭空间作业,构建“监测+监护+清点”三位一体安全管控模式,保障C修全程零事故。技术人员带头开展系统、设备参数偏差修正,推动“数据监测-异常分析-整改反馈”闭环机制的有效运行,设备治理及利用效率实现显著提升。
准大发电公司用“碎碎念”扣紧安全意识“紧箍咒”,用“细细查”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通过每日早班会、“周六安全大讲堂”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领导围绕工作讲安全,职工围绕问题讲责任,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动力变成行动。领导班子带队深入生产一线“沉浸式跟班”,组织专项检查小组对主厂房、煤场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大排查,查隐患、列清单、促整改、成闭环,确保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销号一处,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安全,行动上落实安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金山第三热电公司应用的视频监控平台,可实现对施工现场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通过高空360度鹰眼监控,对未佩戴安全帽等行为进行识别与广播呼叫系统联动,实时制止违章行为,有效拓展管理手段。采用无人机自动巡航,不仅对全作业面进行安全文明监管,还可航拍视频直播记录。此外,创新组织参建人员诵读“一封家书”,时刻提醒个人安全对于家庭幸福的重要意义;坚持“小切口、抓关键”,让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新能源公司锡林郭勒中心上演“惊心动魄”的风机高空逃生演练;赤峰中心聚焦工地火险,全流程实战检验火警响应、人员疏散及灭火救援,演练后深度复盘;蒙西中心针对车辆伤害风险开展应急演练,创新采用“有脚本+无脚本”双模式,突击检验在交通事故、吊装意外等突发场景下的协同配合能力,隐患整改率达100%;巴彦淖尔中心在大型风储项目引入网格化安全管控新模式——建设、监理、施工方人员组成联合监督小组,对每台风机吊装全程“盯梢”,让隐患无所遁形;兴安中心巧设安全文明施工流动红旗,激发各标段争先创优干事热情。从百米高空的沉着速降,到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入微,再到全员的“安全力”觉醒,新能源公司正以实战淬炼应急铁拳,以创新织密防护之网,以文化浸润安全基因,用最硬的举措守护好每一缕绿色能源的安全脉动。
智慧运维公司结合迎峰度夏和防洪防汛等工作,通过“四不两直”“区域联查”等手段,聚焦现场高风险作业过程,实施“区域隔离+智能监控”双重管控,让“零违章”成为行动自觉。
在李家塔矿业公司地下240米的矿井中,检修人员头戴矿灯,身着工装,正一丝不苟地为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在2煤辅运大巷,智能化建设技术员小李正抬头仔细检查顶部的智能化基站与线缆,身后巷顶悬挂的“有备无患 无备遭难”的警示牌无声诉说着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这一贯穿班前、班中、班后的设备点检制度,已成为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坚固防线。同时,强化班前对“隐患人”的排查,组织自救器30秒盲拆盲戴培训与全员考核,切实提高一线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内蒙古能源集团在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全方位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标准化、隐患治理闭环化、应急能力实战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阶段性成果正逐步转化为常态化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