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发展成就
发布日期:2017-08-06 11:16    文档来源:本站    作者:

包钢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全国8万多名创业者汇聚北疆戈壁,以大无畏的豪迈气概,风餐露宿,手推肩扛,援建包钢。195910月,1号高炉投产,周总理亲自剪彩,庆祝包钢建设初战告捷,由此结束了千里草原“手无寸铁”的历史。此后几代包钢人发扬优良传统,不懈推动企业发展,到今天使包钢发展成为拥有“包钢股份”、“北方稀土”两个上市公司,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现代企业集团,成为我国战略要塞的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入选“亚洲品牌500强”。截至2016年底,包钢累计产铁2.01亿吨、钢2亿吨、钢材1.7亿吨,实现销售收入6332亿元、利税661亿元;产业规模从几十万吨跃升至1650万吨,资产总额由国家最初投资的24亿元滚动发展到今天的1667亿元以上,为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做出了应有贡献。

——63年来,包钢不懈优化调整结构,从成立初期的单一产业,到今天形成钢铁、稀土主业特色鲜明,矿业、非钢、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起了持续做强做大的多产业通道。

钢铁产业,通过不断推进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实现了从简陋高耗、粗老笨重到高效先进、节能环保的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为突围行业困境,实施老体系改造和稀土钢板材结构调整,使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推进钢铁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1650万吨以上铁、钢、材配套能力,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我国品种规格最为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之一,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三峡水库、北京奥运场馆等国家标志性工程,远销美、德等52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钢铁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

稀土产业,依托白云鄂博矿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和随铁低成本开采的优势,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保护和开发好稀土这一国家宝贵战略资源的重任,成为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摇篮。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条件下,从实验小厂起步,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集生产、科研、贸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拥有37家包括直属厂、分公司和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具备稀土选矿、冶炼、功能材料、深加工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是我国稀土工业的龙头企业、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供应商。组建中国北方稀土集团,积极推进国家实施稀土战略储备,开展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稀土产业集中度。磁性、抛光、贮氢、发光、催化五大功能材料达到国际或国内前列,具备年产100台核磁共振仪、700万支镍氢动力电池、LED封装10亿颗的能力,可生产共11个大类、50余种产品、近千个规格的各类产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领域,为我国“神舟”号系列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重要元器件,引领着我国稀土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矿业产业,在拥有举世瞩目的白云鄂博自有矿山的同时,2006年成立矿业公司,目前已掌控铁矿、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达数十亿吨,有下属子公司21家,主要经营铁、煤炭、有色等资源的勘探、开发、贸易、物流等,对主业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与内蒙古大多数盟市,及澳大利亚、蒙古等国企业,均有合作。

非钢产业,从成立初期配套钢铁生产,到200819家辅业单位改制成立包钢西创,再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已发展成为有下属子公司21家,主要经营环保、绿色建材及新型住宅、工程建设、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现代物流等多个产业的企业集团。

同时,还形成了资源、物流、金融、文化等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资源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作用,加强对白云鄂博矿铌、钪、钛、萤石等的综合利用。发展物流贸易产业,整合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成立包钢铁捷物流公司,正在努力打造西北地区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企业。发展金融产业,创立企业财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平台,实现融资、保险、期货、基金管理等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发展文化产业,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成立包钢铁花文化产业公司,依托工业旅游基础,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托新闻媒体资源,发展新闻媒体产业。

——63年来,包钢始终坚持科技兴企,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第一代科技人员担负起世界最难选、最难冶白云鄂博矿攻关的重任,到原料、选烧、冶炼、轧钢等各领域取得全面进步;从建厂初期引进前苏联技术装备,到几十年间不断引进德国、意大利等国先进工艺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再到形成自主技术,实现对美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输出,包钢技术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包钢9项科研成果获得“满堂彩”。近年来,包钢依托技术中心、稀土研究院、矿山研究院三个国家级技术平台,对内推行科研课题负责制,实施专业技术职务新序列,评聘首席技术专家、技术专家、主责工程师,强化总工室职能,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激情;对外与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稀土应用和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技术的突破。先后成立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成立稀土钢和石墨烯两个自治区实验室,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开发具有稀土等资源特色的特种越野车用钢、稠油热采井专用套管及抗硫化氢腐蚀专用套管、第二代稀土钢轨等产品,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

——63年来,包钢锐意创新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不断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下的供给制,推进了从工厂制到公司制再到集团化管控的变革,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搞活经营机制,努力调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从单一国有控股,到包钢稀土、包钢股份上市,到目前拥有3家分公司、229家控参股公司及经营实体,逐步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克服传统管理陈规陋习,探索实施了5S、门禁系统、卓越绩效、精益、ERP、员工自主改善等一大批创新管理项目,成为内蒙古首家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针对化检验、招投标、总包等重点环节加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剥离公安、义务教育等社会职能;完成涉及2万多人的集体企业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正在加强与包头市的沟通对接全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探索开展机构调整、人员优化,特别是2016年以来,立足企业实际,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精神,坚持不懈推进包钢脱胎换骨改革,精简集团总部职能部门50%,精简厂处职干部70人,精简优化集团公司、包钢股份、北方稀土机关人员50%以上;对各单位原有厂处职干部和机关人员全面解聘(免职),实行各单位负责人主导选聘班子成员的办法。目前,正在对二级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全体起立”实行逐级选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以期通过全面的改革调整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同时,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模式对集团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对集团总部及各板块、各业务单元机构精简整合;做实包钢股份,将涉及运营操作类管理职能的部门下移到包钢股份,并对部分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简政放权,把机构设置、岗位设置、选人用人、内部分配及生产经营等管理权限全面下放各板块、各业务单元,提升了公司战略协同能力和治理管控能力。

——63年来,包钢不断探索低碳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发展创造了前提。

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勇担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民生责任,持续强化生态建设,将戈壁荒漠建成绿色工厂。1965年,75平方米烧结机机头烟气净化塔作为行业第一套环保设施在包钢投运。此后,相继建成总排污水处理中心,实施干熄焦、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CCPP等工程,在行业内首家实现大高炉全干法除尘,率先建设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近年来,更是把环保上升为第一社会责任、上升到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累计投入百亿元建成170余项环保项目,环保水平达到行业一流。淘汰部分烧结机、转炉、焦炉等落后设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拆除全国钢铁行业推进去产能以来最大一座高炉——包钢2号高炉,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全面推进实施稀土“三废”综合治理技术改造工程,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拆除废旧建筑,开展绿化美化,截至2016年底,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39%。而今的包钢厂容厂貌大变样,呈现出物流有序、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绿色企业新形象。

——63年来,包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

从建厂初期的1个党支部、12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39个党委(总支)、711个基层党支部、30546名党员的强大组织体系,奠定了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的基础。发挥国有企业独有政治优势,为企业应对挑战、推进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加大管党治党力度,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专项巡视整改落实,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员干部执行力显著增强。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力量,有效强化思想武装。构建起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层层落实。系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包钢配套规定,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注重惩防体系建设,实现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重点针对工程建设、招投标、投资、物资采购、资金管理、资产处置等领域,加大对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整治和查处力度。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建国60周年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63年来,包钢努力担当社会责任,塑造了勇挑重担,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长子”形象。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壮大,职工的事业平台、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衣食住用行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几十万吨到近两千万吨规模实力的增长;实施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特殊激励政策,广大干部职工的事业舞台越来越宽广。从每年召开职代会、推行厂务公开,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民生问题解决,职工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工作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过去现场手动操作为主,到现在实现自动化控制;实施环保除尘改造,锁住浓烟黄龙,现场变得更加洁净整齐。持续不断改善就餐、出行条件,实现了所有边远站点的快餐送达,职工从过去拎着饭盒上班,到现在拿着餐补在干净卫生的单位餐厅就餐;从过去的自行车大军,到现在逐步开上私家车,上班拿车补、坐通勤。持续改善职工的就医休养条件,改造包钢医院、包钢三医院、职工疗养院,企业医保卡与包头市并轨,方便职工划卡购药。同时,不断新建和改造教培中心、包钢文化宫、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工程,坚持两年一次的“文艺年”和“体育年”活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实施金秋助学,启动职工大病保险,对弱势、特殊群体开展“送温暖”工程,保证“不让一名职工子女因没钱上不了学,不让一名职工因没钱看不起病,不让一个职工家庭生活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努力实现学有所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包钢等企业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包头这座城市的兴起变迁。从缺钢少铁时代满足社会对产品的数量需求,到现在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水平质量品种需求,持续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包钢的生产经营辐射地方的矿山、煤炭、有色金属、电力、建材、运输、金融等多种产业门类,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包钢的合作项目遍及全区多个盟市,解决了当地数万人的社会就业,增加了地方税收,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全力履行生态责任,加大投入改善厂区及周边环境。作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工业企业,坚持民族大团结,推动汉、蒙、回、满等20多个民族的职工携手发展,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5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发生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大灾大难之时,包钢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捐助资金和物资,派出医疗队。每年还投入数百万元的物资、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凸显了自治区“工业长子”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面向未来,在国家全面推动钢铁产业升级脱困和自治区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包钢将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团结凝聚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和国家级稀土大集团的双重独有优势,全力以赴实施“稀土+”战略,全面深入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