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再见吧金色的草原,再见吧幸福的家乡,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几十年来,《草原晨曲》旋律悠扬,飘荡在内蒙古包头市。
(2013年包钢集团稀土钢板材厂全景)
曾经,包钢的出现,实现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零的突破,为新中国钢铁工业起步、发展、壮大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如今,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包钢历经了怎样的淬炼,完成了怎样的转身?
No.1钢铁板块
“世界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包钢,为第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周总理对工人殷殷嘱托:“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包钢一号高炉高度达到73米,至今还在为包钢的生产作贡献。”包钢集团财务部工作人员陈鹏说。“当时在没有任何钢铁工业基础的条件下,从建厂到建成高炉、出铁、出钢,包钢的早期建设者用了足足6年时间。他们就像《草原晨曲》歌中唱到的一样,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包钢。”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业待举。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钢铁工作会议,把包头列为“关内未来钢铁中心的目标之一”。
第二年,在牧民惊奇的目光中,操着南腔北调的地质队员来到包头白云鄂博,开始测绘。
牧民将敖包搬迁到20公里外的白云查干,用实际行动支持新中国建设。
1954夏天,包钢拉开建设的序幕。
1958年,包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
1959年,一号高炉建成、出铁。这期间,大约有11万人前来支援包钢建设。
1960年5月,顺利出钢。从此,包钢出产的钢材走向全国各地: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地铁、酒泉卫星发射架、毛主席纪念堂……包钢成为与鞍钢、武钢并称的中国三大钢铁基地。
No.2钢铁板块
1959年,国内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在包钢出炉,中国稀土工业发展由此开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包钢人不断探索,从一公斤矿石中提取出不到20克稀土氧化物,成功研制出稀土钐钴永磁材料。
包头稀土研究院设立的蒙稀磁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厂长蔡淼说:“别看我们厂房不大,工人也不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关键材料和器件很多出自这里。”
未来,包钢将实施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推动钢铁产业向稀土钢新材料产业转型,推动稀土产业向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转型。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0692号
蒙ICP备19002294号 网站标识码1500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