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创新引擎驱动发展
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点亮精神火炬”的号召激荡人心。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科技工作者们扎根广袤田野,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深入贯彻落实“两大行动”“六个工程”和“六个行动”,全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希望的土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坚实的“农垦力量”。
勇攀科技高峰 成果丰硕展担当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步履铿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彰显国有农垦企业的强大科技实力与责任担当。
在奖项荣誉方面,斩获颇丰。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近20项,农牧业丰收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纷至沓来,这些奖项不仅是对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着科技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在草牧业理论体系构建、牧草种植加工技术、畜禽高效养殖技术以及成果转化推广等关键领域,集成高寒农牧交错区肉羊二年三产高效繁育技术、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牧草生产技术等成果20项。从天然草地改良到人工饲草种植,再到草产品加工、畜牧高效养殖以及畜牧产品追溯,建立起了畜牧业全链条、全过程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形成的天然草地恢复技术规程、寒旱区苜蓿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等16项标准化技术标准(规程),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积极探索形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呼伦贝尔农垦模式”。集成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和秸秆抛洒覆盖等关键技术,构建起北方高寒地区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模式。二十多年来,累计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300万亩,麦类、油菜产量提高8-10%,亩降低作业成本20元,按年保护性耕作面积100万亩计算,每年可少烧麦秸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万吨、二氧化硫4200吨、烟尘3000吨,减少土壤风蚀40%以上,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3%,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保护性耕作作业现场。孙凤军摄
创新构建了农作物全过程精准化管控“呼伦贝尔农垦模式”。围绕农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以“深松免耕、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确用药、绿色防控、节粮减损、防灾减灾”等为核心的精准化管理九步法。在2024年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中,集团所属15个农牧场公司在单产提升、高产样板田等板块脱颖而出,榜上有名。
这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呼伦贝尔地区单产大面积提升、破解草原超载过牧难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制度支撑,助力当地走上“三生融合” 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加大投入建设平台 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科技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十四五”以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高度,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筑牢根基。
在科技研发投入上,集团逐年提升投入规模。2021-2023年,科技研发投入资金达12624万元,研发投入强度由0.38%稳步提升至0.9%。截止2024年,较“十三五”增长了466%。集团目标明确,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以上,研发投入资金较2022年实现翻一番,以强大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成果显著。在农业试验站建设方面,集团现有12个农业科技试验站。自2021年以来,这里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先后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500余项,参试产品1500余个份,开展农牧业机械试验74项。自主选育出华垦麦1号、华垦麦2号等7个优良小麦新品种,并与科研院校联合选育了哈油2号、呼垦油1号等多个优质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良种资源。
共建平台方面,集团构建起多层次农业科技平台体系。拥有1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8月获批“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安全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2023年,新增2个示范基地“2023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及“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我市首家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在产学研合作领域,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共建“生态草牧业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形成“平台+科研+转化”的创新格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合作推进项目 凝聚创新发展合力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深化对外合作,凝聚创新发展合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科研项目实施方面成果突出。
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专家团队开展野外试验数据采集。王敏摄
国家级科研项目中,《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黑土粮仓”》项目成绩斐然,本底数据系统、智慧种植系统、农机智能化改造等在集团大范围推广,并在蒙东四盟市辐射推广1000多万亩,2022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智慧农业优秀示范案例,荣获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金奖。《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生态草牧业”》项目,秉持“以小保大、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理念,为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生态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的退化草原快速恢复技术累计示范推广100余万亩,被确定为重点推广技术。
省部级及市级项目方面,集团积极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与多家科研院所(校)紧密对接,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共建创新联合体。先后承担“大豆优异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呼伦贝尔‘以小保大,生态生产双赢’草畜平衡模式研究与示范”“高寒地区农作物单产提升滴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与示范”等10项科技项目,项目总投资624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2835万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项目支撑。
信息化建设方面,自2019年启动信息化(一期)建设,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打造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如今,“夔牛2.0”智慧农牧业系统成功发布,实现对垦区1643万亩土地信息的数字化,完成600多万亩耕地网格化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土壤、作物长势进行实时监控、测产,实现长势预警和科学干预,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亩均效益。
有序开展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作业。陈阳摄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还积极携手科研院所,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为解决油菜单产提升难题,与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联合建立“北方春油菜专家工作站”,开展全方位合作,辐射带动周边油菜种植生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尹飞虎院士团队建设“高寒地区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示范基地”,推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与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绿色低碳生态发展之路,致力于将集团打造成为国家北方绿色低碳农业引领区和生态循环农牧业产业发展示范区;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签订春油菜育种与推广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南繁基地和垦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构建春油菜等主栽作物“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从实验室的潜心钻研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应用,从“卡脖子”技术的艰难攻关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科技工作者们始终牢记使命,以“藏粮于技”的担当,在黑土地上播撒创新火种,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沃野良田落地转化。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精神鼓舞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集团将继续加强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之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