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迭代 北疆答卷——写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周年之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一座日历式的“挂斧停锯”纪念碑在林间静静矗立。左页,是2015年3月31日;右页,是2015年4月1日。历史在这里翻过了一页,一页翻过了一段历史……十年前,随着最后一棵兴安落叶松在这里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告别了长达63年的“伐木时代”。
十年间,这片土地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的转变,从向大自然“索取”到“和谐共生”的跨越。这是一场关乎经济民生的深刻变革,也是一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之路。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屏障
“林区停伐,我们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我现在是300多亩林地的‘管家’。”初春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乍暖还寒、生机萌动,春季森林防火期如约开启,内蒙古森工集团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生态功能区内,54岁的耿洪广踩着悄然消融的积雪上山巡护,“咯吱咯吱”的脚步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点国有林区。“守好山、护好林,就是守住子孙后代的未来。”在耿洪广的管护区内,森林火灾、盗伐事件零发生,狍子、雪兔等野生动物常见不鲜。
从“伐木能手”到“林海卫士”,耿洪广在数十年工作履历中“证明身份”的两本工作证——林业伐木操作证与森林资源管护上岗证,不仅记录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巨变,更折射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木材生产”向“生态优先”转型的时代印记。
据统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十年间(2015年—2024年)累计森林抚育4422万亩,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49万亩,人工造林24.43万亩、退耕还林21.37万亩、退化林修复193.5万亩、植被恢复47.83万亩。
数字的背后,是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发挥生态保护建设“国家队”作用,优质实施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不懈付出,仅2024年完成退化林修复、占地植被恢复、呼伦贝尔市“三北”建设任务100万亩,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造林面积最大的一年。
与此同时,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建设能力,通过停、管、抚、造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年增长量持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构建生态保护地体系,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国家湿地公园13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经评估达7857.95亿元/年,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稳固。
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批示,全方位提升森林防灭火工作综合实力,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成理念先进、建设一流、技术领先、能力过硬、防控高效的全国森林防灭火示范区。推动“智慧林业、数字森工”建设走上快车道,赋能林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构建全面覆盖林区各项职能、业务及数据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感知立体化、业务管理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为林业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2年,耿洪广的两本工作证亮相北京“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之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两本工作证见“证”林区时代变迁,也续写着林区生态保护建设的辉煌。
从“停得下”到“闯得赢”,以改革解难题破藩篱
“不砍树,咋过活?”2015年全面停伐前的焦虑清晰如昨。
十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踏上了转型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从全面推行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构建国有林区治理新体系,到森工集团挂牌运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从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以98.8分通过国家验收,到全面启动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开放合作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内蒙古森工集团通过一次次改革探索,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
风天林草公司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事转企”改革先锋之一,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效益,积极开拓林区外市场,承揽造林规划、设计和种苗培育任务,2024年承接林区内外项目84个,实现区内外营收1.1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兴安石油公司针对各森工(林业)公司油库、加油站存在散、小、弱、差等问题,加快推进林区石油行业专业化整合工作,初步构建起业务清晰、管理统一、运营一体的专业化模式,2024年实现营收2.7亿元。
图里河森工公司哈达经营管护中心员工关德生算了这么一笔账:“艰苦岗位补助4000多、重点任务8000多,加上退化林修复、森林防灭火、植树造林等工作,里里外外一算,一线员工竟比机关工作人员一年多开近3万块钱,同事们现在工作都抢着干、比着干。”
如今,“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已然成为林区干部员工的共识。
变化源于改革,发展来自创新。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切实将深化改革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创新用工机制、人事机制、分配机制,压减森工集团、森工公司两级内设机构83个,整合撤并场科级单位155个,压减管理人员4288人,员工薪酬持续增长。实行“综合项目部”式管理,员工统筹调配、竞聘上岗、集中考核,以岗定薪、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初步打破“大锅饭”,企业活力奔涌。
特别是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对集团总部39名员工进行调整交流,坚持“赛马”与“相马”并举,拿出9个中层领导岗位、总部168个管理人员岗位开展竞聘上岗。紧紧围绕林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需求,分层次、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员工招聘力度,仅2024年就招聘员工1518人,初步破解了林区“后继有林、后继无人”的难题。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激活高质量发展活力
“冷极”品牌林产品,进入了2024年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的优质农畜产品中;
G331莫尔道嘎—漠河自驾游线路正式开通,林区北部旅游资源初步串点成线;
联合江苏徐工集团共同“定制式”研发林区森林修复智能化机械设备,首批价值1.09亿元的设备已陆续投用,林区森林修复摆脱了“肩抬人扛、笔写尺量”的落后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2.0;
内蒙古森工集团立足资源禀赋,走合资合作之路,高起点、高定位、高端化打造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林业碳汇、生态矿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五大产业板块,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结合林区历史、文化、民族、森林、冰雪等元素,重点打造北部、南部两大旅游板块。先后与中旅集团、众信集团、新东方文旅、携程旅游等国内文旅头部企业,在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对接和深度合作,有效探索新型运营模式,专业化合作运营实现新突破。不断丰富林区旅游业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吃林、赏林、游林”。仅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4%,全年实现旅游收入7050万元,同比增长62%。
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林粮、林果、林蔬、林药、林水、林菌为依托,充分利用林区资源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优势,推出“蒙汉王”“诺敏山”“冷源”“冷极”等知名品牌,打造自治区优质森林食品聚集区。“冷源”黑木耳斩获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林下经济产品与森林康养类特等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品牌。
抢抓CCER重启机遇,编制了自治区区域碳中和市场试点方案,开发造林碳汇项目4个,并实现自治区首批挂网公示。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捐赠3万吨价值150万元的碳汇产品助力“十四冬”实现“碳中和”,累计销售碳汇产品达6000万元,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持续发力、担当作为,奋力趟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升森林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
聚力将生态矿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三方合作成立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通过科技创新和中央—地方—企业多单位合作,创新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实现大兴安岭中北段地区找矿重大突破。
十年间,内蒙古森工集团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一批又一批固根本、利长远、强支撑的产业项目如火如荼持续推进,林区五大产业板块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构建起了独具森工特色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从“生活焦虑”到“幸福满满”,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启动职工健康服务项目,为职工和家属提供远程视频医疗服务和就医协助服务,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林区职工群众赞声连连。
伊图里河林业公司员工李继伟的岳父在当地医院确诊前列腺癌,由于老人身体虚弱,外出就医困难,使一家人陷入焦虑中。李继伟通过健康服务项目视频医生平台,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面对面”远程在线交流、探讨病情,医生在线查阅了患者的病历、化验结果、影像资料以及临床用药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
“这项服务真是太方便了,手机上就能看专家,我们全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李继伟激动地说。
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把为员工谋幸福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员工群众呼声,牢记员工群众利益,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员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末,通过职工健康服务项目累计服务员工及家属2.3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员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
扎实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筹集送温暖、金秋助学资金780万元;投入资金170万元慰问参加夏季雷击火扑救的员工;发放家庭经济无息借款1231万元,扶持648户员工发展家庭经济。
全力以赴解决员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森工集团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解决偏远地区员工群众通信需求,累计建设电信普遍服务项目4G基站270座,光缆5269公里,林区重点区域公网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到60%。防火应急道路三期、四期建设项目稳步推进,407公里国债防火应急道路主体建设完工,林区交通路网加速成型。
风雨多经,矢志不渝;关山飞渡,行稳致远。回望过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改革发展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改革发展步履坚实。